1949年渡江战役,国军部署了70万兵力守长江防线,为何一触即溃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4:50    点击次数:184

1949年春天,4月份还没到头的时候,咱们解放军打算过江,可国民党那边还做着美梦呢,想着就凭长江这条大河,就能挡住咱们的脚步。他们往南岸派了好多兵马,还建起了好多防御的堡垒啥的,打算死守到底。

汤恩伯带着他的中央军大队人马,被安排在了长江下游防守。另一边,白崇禧的部队,里面有桂系的,还有些中央军的,他们负责的是长江中游。但没想到的是,解放军一开始过江,国军那看似坚固的江防就像被大风卷走的沙堆,一下子就散了架。

国军实际上没有好好按照原定的防御方案去做,结果70万大军一下子就被打败了。这到底是为啥呢?

一方面是因为解放军特别厉害,打起仗来特别勇猛,那时候两边的实力早就不是一个档次了。咱们解放军的人数,都快是国军的三倍半了,这还没算上国军里那些不太正规、战斗力不强的部队呢。

另外一边呢,就是国军那边没按打仗的计划来,也没好好跟敌人对抗。

原本白崇禧他们拍着胸脯说要死守长江,但心里头老惦记着别把自己的力量给拼光了,总在琢磨要是真打了败仗,得赶紧找个地儿开溜。

说到下游那边,解放军还没过江的时候,汤恩伯就从长江那边调了些兵力,去守沪杭那一带的防线。他这么做,主要是想守住从上海运宝贝到台湾的那条后路,那些宝贝啊,可都是金银财宝呢。

说到中游那边,白崇禧原本是在武汉守着,打算拦住解放军过江。但解放军真的开始渡江时,他吓得立马就跑,生怕自己的部队被打没了。他这一跑就没停,一直跑到了广西老家那边。

解放了东南和两广地区后,国民党军队又打起了小算盘,想着以重庆、成都这些地方当大本营,把西南地区划为自己的地盘。但解放军一发起攻势,他们就怂了,不敢跟解放军正面硬刚,而是一个劲儿地往后退。最后呢,他们也没跑掉,全都被解放军给收拾了。

在渡江那场大战里,国民党军队没有选择跟解放军硬碰硬,而是自己先撤了,这真的是个很大的战略上的错误。

之前费了好大劲建的防御工事,结果没好好用,说放弃就放弃了,然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后面去建新的防线。这么仓促建起来的新工事,怎么可能比得上之前精心准备的那个呢?

这样一来,防守的费用更高了,防守也变得更难搞。说实话,长江这条防线要是守不住,其他的防线估计也悬。再加上老是主动往后退,士兵们的士气就更受影响了。

国军在东北、华北还有华东那边打得挺惨,士兵们本来就怕敌人怕得要命,这一撤退,更是吓得不行,哪里还有心思打仗啊。这就跟那个淝水之战似的,前秦的军队一往后退,结果就变成了大乱逃。

说起来四九年那会儿的国军,情况也差不多这样。原本防御计划安排得好好的,结果没人好好去照着做,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,下面的军官都不知道该听谁的,这样一来,损失反而更大了。要是当初就直接定个逃跑的法子,说不定还能多留点实力呢。

这事儿没成真,主要是因为那时候国军的各个小团体都不觉得自己能打赢解放军了,他们就盼着所谓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能爆发,好让美国伸出援手。(这话听起来挺新鲜,但在40年代后期,这想法还挺普遍的)所以嘛,他们就想着得保住自己的力量,等下一回争权夺利的时候,能多几分胜算。

军阀们,不管是老的还是新的,通常都喜欢藏着掖着点儿自己的实力,特别是那时候桂系的势力还挺大。既然是军阀嘛,就都有这么个习惯,哪怕到了国军快撑不住的时候,各个小团体还是这么干,不肯轻易亮出自己的底牌。

国军那边一碰到解放军就垮了,只顾着逃跑,所以解放军在过了江以后,往南追,往东追,往西南追,一路上打得都特别顺畅。